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主办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国际刊号:1004-7182
国内刊号:11-3263/V
学术数据库优秀期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
       首 页   |   期刊介绍   |   新闻公告   |   征稿要求   |   期刊订阅   |   留言板   |   联系我们   
  本站业务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期刊简明目录
      本刊论文精选
      过刊浏览
      论文下载排行
      论文点击排行
      
 

访问统计

访问总数:17119 人次
 
    本刊论文
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观的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南昌航空大学的实证分析

  【摘要】“基层”已成为未来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最重要的空间,为了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和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我们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观”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并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观”,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观,调查分析,对策

    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09]3号),涉及到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鼓励自主创业,将大学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当成了一个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给予高度重视,与此同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为了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深入了解高校大学生“基层就业观”和呈现出来的主要问题,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我们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对大学生“基层就业观”进行了实证调查和分析。

    1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的学生为南昌航空大学在校1-4年级本科生,以大四应届毕业生为主,占调查人数约一半,涉及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等七个门类15个院系,此次调查对象所属学院、年级等覆盖面较广,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计量分析法、个案研究和走访座谈法等方法。除了对相关的资料文献的归纳总结,还对在南昌航空大学的学生进行分层和随机问卷调查,用SPSS13.0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同时对部分学生及老师进行了随机的访谈工作,更直观的了解大学生的基层就业观。

    2 调查结果及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涉及以下七个方面26个选择题和1个开放性问题:①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②择业机制与择业心理;③对基层就业、服务基层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和认识情况;④大学生对去基层工作的基本观点、态度和动机;⑤就业信息获得的渠道;⑥影响基层就业观的因素;⑦高校就业指导评价和建议等。

    2.1 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针对每个学院毕业生数量,进行等比例抽样,涉及15个学院。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为473份,有效率达94.6%。被调查的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各占19.2%、14.4%、15.4%、51.0%;从性别来看,男生占69.6%,女生占30.4%;从政治面貌来看,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占15%,共青团员占79.9%,群众占5.1%;从家庭来看,城镇占37.6%,农村占62.4%。

    2.2 调查结果分析

    2.2.1 就业选择面窄,倾向高薪、大城市、国有企业:“工资待遇与福利”依然是我校大学生择业时最看重的首要因素(占68.9%)。对于就业地点,95.1%的学生选择中等以上城市或省会、直辖市等发达地区,而只有4.9%的大学生选择去县城、城镇和农村。这表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姿态依然较高,他们更多的是将自己定位为高级知识分子,而不是普通劳动者。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但信心不足,40.3%的人对自主创业的一些优惠政策表示了解,12.5%的大学生期望未来能自主创业,但在毕业时的择业方向上倾向于自主创业的仅为5.1%,当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时10.4%的人会考虑自主创业。这些数据表明,我校大学生开始关注自主创业,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但还不强烈,尤其是创业信心不足。

    2.2.2 薪酬期望趋于现实,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选择“薪酬”主要集中在1000-3000元之间,所占比例为87.5%,与实际比较贴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和对自身价值的评价成为大学生考虑薪酬标准的前两个问题。另外,在择业价值选择标准中有1.3%的人选择了“无所谓只要能找到工作就行”,2.7%的人对月薪多少没有具体要求,这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开始降低自己的择业期望,先找份工作立住脚,再谋发展。

    2.2.3 择业观念受家庭影响比较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去基层工作:据调查显示,57%的大学生认为父母、亲戚等家人对其择业观有较大的影响。对于他们毕业后的选择:17.5%城镇大学生的父母希望子女回到身边工作,而只有11.22%农村大学生的父母希望子女回到身边工作。在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原因调查时,22.7%的大学生选择了“家人不同意”,可见,当今大学生的择业观受家庭的影响较大,父母普遍希望子女留在大城市工作,对自主创业、到基层就业往往持反对意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树立去基层工作的就业观念。

    2.2.4 基层就业观念未广泛普及,学生认识不到位:对于基层就业范围,普遍学生都存在不全面的理解,认为去基层工作就是去农村或西部贫困地区。56.9%的大学生对于其身边已在基层就业的毕业生的工作状况没有或不了解,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关注意识不够强烈,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的观念。另外,对优惠政策的有效性的认识上,33.8%的人认为有效或很有效,认为一般的占51.9%。这说明国家出台的优惠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但由于政策的宣传不到位,使得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对其不了解。

    2.2.5 对基层就业认同感较高,并不盲目反对:在本次调查中,有60.6%的大学生在就业时愿意或有意向去基层工作,明确不愿意去基层工作的仅占24.8%,这表明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开始将基层作为择业的选择。但98.9%的同学去基层工作是为了积累经验,谋求更大发展。当然担心自己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成为制约大学生去基层就业的首要因素占57.3%,而担心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占32.4%。而基层单位的状况成为制约基层就业的另一重要原因,由于工资福利问题选择不愿去基层的大学生占到67.0%,选择“政策不能落实,基层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占到30.3%,还有25.9%的人担心“下去容易上来难”。这反映政府应加快落实好大学生服务基层的优惠政策,要做到“政策出,必落实”的原则。

    2.2.6 就业指导缺乏面向基层就业,整体满意度较低: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接近50%的人认为高校基层就业指导没有多大效果,急需改善的指导内容中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职业需求信息、应聘技巧、校内招聘活动和职业规划辅导。调查中56.9%的大学生对于往届在基层工作的毕业生的状况没有或不了解,学校和学院在总结和对外宣传就业工作取得的成绩时,往往注重有研究生与公务员的录取率、知名企业就业率,较少宣传去基层就业的,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学生将工资待遇的高低和就业地域环境的好坏作为择业的重要标准。

    3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观,促进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对策和建议

    3.1 构建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指导体系

    高校可将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列入高校的教育教学计划中,充分利用高校的知识资源,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论研究,加强就业指导学科的建设,完善一套覆盖全面、专业性强的就业指导体系,实行就业指导的全程化、经常化、专业化、全员化。一是高校应将基层就业纳入就业指导课程和教育中,将就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部学习过程中,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同时认识到自己改变基层面貌的使命感、责任感。二是将基层就业意识渗透到每个教育环节,可开展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发挥党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团组织生活打造成大学生接受就业指导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重要阵地。三是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实现就业指导队伍专业化、指导专业化。一方面做好“人才测评”工作,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岗位适应性测评、评价。另一方面,为那些立志投身基层的大学生做好与基层就业相适应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培训,突出较强的基层指向特点。四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不仅要覆盖全面,而且要对特征不同的大学生群体实行“因材指导”。特别是对贫困生、女大学生群体的择业多给予帮助和关心。

    3.2 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念教育,树立基层就业意识

    高校应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基层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去基层就业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从而在思想上提高大学生面向基层、投身基层实践的自觉性。二是加强大学生择业观念教育,使广大毕业生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正确认识到基层就业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加强基层就业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导向。宣传一些基层地区的环境和人文风情,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基层、了解基层。注重发挥模范的典型示范作用,安排那些在基层工作出色的优秀的代表回学校介绍自己的基层工作经历和经验,激发大学生去基层工作的热情。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每个大学生要清楚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同时也要正确分析当前就业环境和就业政策,联系国家发展实际,主动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同国家的实际需要联系在一起,勇于去基层接受锻炼,善于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在基层岗位上成长成才。

    3.3 政府加强宏观调控力度,制定有效政策,畅通基层就业渠道

    政府应加大统筹基层发展,缩小区域差距和城乡差距,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是破除大学生结构性矛盾,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治本之策。第二,逐步改善基层的就业环境,增强基层单位对人才的吸引力。可给予免收个人收入调节税等相关优惠政策,增强基层单位在薪酬上对人才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第三,消除制度性流动障碍,建立透明的人才流动机制。第四,各级地方政府和组织应细化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出中观层面上的可具体操作性措施来贯彻落实优惠政策,同时要将在具体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和大学生在基层就业所出现的微观层面上的问题深入研究妥善解决。

    3.4 基层用人单位要公正选材,优化用人机制

    各基层单位在毕业生引进、培养、使用、管理及服务方面建立相应的灵活的配套政策,合理公正地选聘毕业生。对到基层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给予必要的关怀和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要尽量协调好大学生与基层单位本土利益集团的关系,促进大学生与基层原有工作者和民众结成利益共同体,使他们能尽快接受、支持大学生来基层就业。

    3.5 加强社会舆论支持,营造良好基层就业氛围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基层就业观,不仅需要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转变,更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媒体及基层用人单位应大力宣传符合基层需要的人才观和就业观,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艰苦奋斗、去基层就业光荣的浓烈氛围。大力宣传在基层就业创业的先进典型人物和事迹,通过现身说法,提高大学生去基层就业、创业的意识,振奋基层就业、创业精神。

    4 小结

    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需要学校健全就业指导服务,加强学生的基层意识教育;需要大学生自身树立其正确的基层就业观;需要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提供外在激励,并且要实实在在的落实下去,切实消除面向基层就业的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需要基层用人单位增强对人才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给大学生提供施展才华和发展空间;需要社会舆论的支持,提供外在保障。只有多管齐下,合力助推,大学生才能主动去基层,安心呆在基层,与基层共发展。

  参考文献:

  [1]梁梅,熊孝梅。对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若干问题的调查分析[ J ].高教论坛, 2009,(01)。

  [2]张秋山。农村籍大学生基层就业意向调研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4(02)。

  [3]王琴。论加强大学生面向西部基层就业观教育[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 ,(11)。

  [4]王凯军,岩磊,杜琳琳。以学生为本构建面向基层就业长效机制的探索[J].理论界,2009,(06)。

  [5]刘金科。加强基层意识教育,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08)。

特别说明:本站仅协助已授权的杂志社进行在线杂志订阅,非《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杂志官网,直投的朋友请联系杂志社。
版权所有 © 2009-2024《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编辑部  (权威发表网)   苏ICP备20026650号-8